您好,欢迎访问北京市华卫律师事务所官方网站!
服务热线:010-62138436
北京市华卫律师事务所
暴力伤医频发,明天还会有人当医生吗?
来源: | 作者:law-100 | 发布时间: 2021-09-18 | 1102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中国医院论坛就医院、医生、医学展开了讨论,在医生这一环节,大家最关注的是,暴力伤医频发,明天还会有人当医生吗?

2014年8月16日中国医院论坛上专门对“医院、医生、医学”展开了讨论。其中,医生论坛环节由北大医院院长刘玉村和央视主播路博主持,嘉宾请到了我国著名普外科专家、中国工程院院士黎介寿,以及自媒体人、工人日报社周刊编辑部主任石述思。

刘玉村首先就近年来暴力伤医事件频发进行了评述,认为这种恶性事件严重影响到了医生的执业安全,很可能将来从医的人会越来越少。引入本次论坛主题,明天还会有人当医生吗?

在正式讨论之前,主持人让在现场的五千余名参会者表决是否愿意子女学医,举手赞同的寥寥无几。

而黎介寿院士认为这种情况会逐渐好转,因为医生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职业,所以医生不可能消失也不能消失,愿意学医的人减少是现在特殊情况导致的。选择学医的人主要有三类:第一类,就是有志向,对医学感兴趣,或者说认为社会需要医生,自己一定要学医;第二类,受亲友病痛的影响,比如长辈让他学医;第三类,医生这个职业比较稳定,在社会上受尊敬,看到了这个职业的好处。因为有这些需求,仍然不断有人去学医。

在媒体人石述思眼里,孩子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是他的权利,家长应该尊重而非干涉。但他也提到小时候的玩伴的父母是医生,他们会经常抱怨父母对患者比对孩子好。他相信这种情况应该是很常见,但患者仍然对医生有意见。石述思认为是患者的观点有问题,“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,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”,这种要求让医生压力山大。医生也吃五谷杂粮,医生也有老婆孩子,医生也应该享受与他们相称的生活,我们不能对医生的期望过高。

但患者更不容易,有句话说:“生得计划,死得随机。”医疗资源不平衡,医保不完善,患者把这些焦虑放到医生身上是不合适的。如果我们的患者能多一点科学精神,多一点常识,医患矛盾就会降低。尽管如此,黎介寿仍然讲,学医要有爱心和决心,医生除了掌握技术,还必须要对病人有爱心,有爱心医生才能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。

嘉宾们都讲到,中国的好医生很多,有爱心,也有医术,但患者仍然不满意,这是医疗体制导致的问题。中国的医疗水平发展不平衡,很多人看病都涌到三甲医院,甚至找名医,这样大医院的医生一天门诊就要看几十个病人,常常中午吃不上饭,上厕所都要控制时间,直接导致病人接触的时间太短,医生只能先解决基本问题,做不到“时常帮助,总是安慰”。但很多患者不能理解。

不仅如此,刘玉村院长更困惑的是,医生接诊的时间本来就很短,但还得在这有限的时间里问患者是公费的、自费的还是医保的?药物用国产的还是进口的?药价和保险的问题,却让医生不得不和患者谈钱,这就让患者的体验更糟糕。

石述思从患者的角度提了几个建议:第一,媒体要传播符合当下的正确观念,既不放大医患矛盾,又要普及基本常识。第二,强烈呼吁制度改革,提升基层医疗单位医护人员的待遇。第三,关于医患纠纷,我们一定要有真正的第三方制度去保底,无论是保险还是其他相关机制。制度不改革,还会有更多的老百姓把气撒到医护人员身上。

黎介寿院士则更看医疗水平的不均问题,他认为如果基层医疗水平提高了,病人就能够实现合理分流,三级医院的工作量自然就会下降很多,患者的诊疗质量也会得到提高。

嘉宾们感慨,如果制度得以改善,而我们的社会也能培养出客观、理性、公正的精神,何愁没有人学医?

(据健康界)